费县2023年度县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 ||||||||||||||||||||||||
2025-01-16 作者: 点击数: | ||||||||||||||||||||||||
|
||||||||||||||||||||||||
一、整改工作总体推进情况 2024年8月30日,县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县政府《关于费县2023年度县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提出了审议意见,要求配合推进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跟踪监督,督促相关部门单位深入查找原因,及时整改到位。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高度重视县人大常委会审议交办意见,要求各责任单位认真抓好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县委审计委员会专题研究安排部署整改工作,要求压紧压实整改责任,举一反三、堵塞漏洞,推进标本兼治,确保整改工作做实做细,以高质量审计整改推动高质量发展。截至12月底,2023年度县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反映的问题,已完成整改269个,正在整改16个,综合整改率94.39%。其中,立行立改类问题整改率99.63%,分阶段整改类问题总体进展顺利,持续整改类问题已制定整改措施和计划。 (一)审计整改主体责任不断压实。县审计局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部署要求,切实履行督促检查责任,系统梳理审计查出问题,分类明确整改方式、整改要求和整改时限,及时、主动跟进整改情况,严格核查整改结果,推动真改实改。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切实增强整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担起主体责任,对照整改任务清单逐一整改,做到条条有整改、件件有着落。 (二)审计整改贯通协作持续深化。县政府对整改推进不力、整改成效不佳问题进行重点督办;县纪委监委将督促整改作为日常监督的重要抓手;县委巡察办将审计整改纳入巡察范围;县审计局推动审计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同,与有关部门完善并落实信息沟通、线索移交、措施配合、成果共享机制。 (三)审计整改成果运用更加充分。坚持审与改相结合、改与治相统一,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层面研判问题、推动整改。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自觉将整改工作与加强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全面、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认真研究审计反映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和提出的审计建议,出台务实管用的政策制度,从制度层面规范管理、促进改革。 二、县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一)财政支持重大政策落实方面。一是专项政策资金保障不到位问题。县财政局积极统筹资金,结合项目实施进度及决算情况拨付资金,提高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支付率;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39.3万元、养老服务发展资金135.4万元全部拨付到位。二是专项项目建设推进缓慢问题。县财政局会同县水利局,积极督促施工单位,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对项目实施缓慢、资金使用率低的单位及时下发工作提醒函,压实工作责任,倒排工期,督促相关单位加快项目实施进度,5个项目均已复工。 (二)预算管理改革方面。一是预算编制不细化问题。县财政局加强预算编制工作,压实单位的预算编制主体责任,强化预算项目经费审核力度,确保预算编制细化至末级科目。二是存量资金未及时盘活问题。县财政局制定工作计划,分年度、分阶段将存量资金用于预算收支平衡及暂付款消化。三是应缴未缴预算款问题。县财政局将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款和利息收入3055.51万元按规定科目缴入国库。四是非税收入入库不规范问题。县财政局加强政府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严格按规定科目及时解缴入库。五是未按规定比例设置预备费问题。在年度政府预算编制中,县财政局严格按照预算法规定比例安排预备费,并按规定用途使用。 (三)预算支出管理方面。一是项目资金预算执行率低问题。县财政局根据项目进度及决算情况进行资金拨付,提高项目资金支付率。二是国库库款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问题。县财政局强化组织收入工作,利用财税协作机制,提高乡镇培植税源和挖潜增收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到应收尽收;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做实做细项目申报,保障重点项目资金需求;加强对库款收支的监测和调度,科学研判财政收支形势,确保库款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三是财政国库基础性工作有待加强问题。县财政局与银行开展账务核实,督促有关单位加强非税收入收缴工作并及时核对登记入账,确保银行存款账实相符。 (四)政府债券管理方面。一是政府专项债项目管理不规范问题。县财政局督促项目主管部门强化债券项目全流程管理,完善项目立项、环评、规划、土地等各项建设手续,确保债券项目严格按相关程序规范办理。二是政府专项债项目建设推进缓慢问题。县财政局联合项目主管部门对专项债券项目建设进度、运营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建立资金使用监管机制,强化项目进度和效益评估,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发挥债券资金使用效益。 三、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一)县委、县政府重大政策落实方面。一是中医药特色卫生室管理不规范问题。已组织对省级特色卫生室进行排查,截至目前,8家省级特色卫生室均已按要求开展中草药处方业务、设置中医诊疗收费项目。二是优化生育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问题。已起草《费县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三是“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执行不严格问题。3个单位已采取完善制度、全面自查、加强管理、规范流程等措施加以规范。 (二)部门预算编制及非税收入征管方面。一是预算编制不完整问题。相关部门单位已按照预算法要求加强管理,将所有收入列入预算。二是无预算列支费用问题。3个单位已采取完善制度、量化预算、公开信息等措施加强管理,今后科学编制预算并严格执行。 (三)部门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编制方面。一是基本支出挤占项目经费问题。2个单位已制定并完善财务管理等4项内控制度,加强对预算支出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按照预算用途使用资金。二是在往来款中列支费用问题。3个单位已调整相关账务、严格规范经济业务事项。三是“五项费用”管理使用不规范问题。4个单位已采取合理分配资金、严格支出管理、完善费用支出等措施加以规范。四是支出手续不规范问题。4个单位已组织经办人员认真学习相关规定,严格使用合规票据,规范拨付程序和支付方式。 (四)部门内控管理及风险防控方面。一是资产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问题。2个单位已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定,补记入账,加强资产使用和管理。二是对下属单位监管不到位问题。3个单位加强对下属单位的内部监督管理,推动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资金拨付流程,提升下属单位的财务核算和管理水平。 四、重大政策措施落实和专项审计(调查)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一)县中小学校幼儿园政策落实、财政财务收支及绩效专项审计调查方面。一是学生资助政策落实不精准问题。县教体局将254名特殊困难学生纳入资助范围,补发补助17.59万元;取消198名学生受助资格,收回补助16.95万元。二是财务管理不规范问题。县教体局及各学校制定或修订财务制度,加强会计人员培训工作,明确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专款专用;9所学校收回违规减免教师子女课后服务费33.04万元;10所学校对特殊困难群体的课后服务费予以减免,退回已交纳的课后服务费20.32万元。三是学校资产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问题。6所学校补记固定资产83.66万元,并制定或修订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会计人员培训教育,提高专业胜任能力;8所学校明确采购流程,加强采购审核工作。四是学校食堂管理不严格问题。1所学校退还食堂承包费3万元;2所学校收回违规金额3.11万元;2所学校对漏记固定资产调账、补记。 (二)人口健康信息化平台及相关信息系统建设运行专项审计方面。一是信息系统建设方面问题。县卫健局制定信息化系统管理制度,优化系统配置,保证互联互通;完善便民服务模块,避免数据重复录入,减轻基层医疗机构负担。二是信息系统使用维护方面问题。县卫健局安排专人定期对各类软硬件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巡检,开展平台升级工作,完善家庭医生模块功能,实现远程会诊、转诊。三是信息系统安全及绩效方面问题。县卫健局组织开展等保测评和查杀软件更新工作,提高系统安全防护等级;同时,督促各乡镇卫生院扩大分级诊疗范围,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三)全县乡镇卫生院财政财务收支专项审计调查方面。一是财务管理薄弱问题。县卫健局已制定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管理制度;3家卫生院均已停止使用个人银行卡存取医院资金。二是内控管理存在短板问题。县卫健局已出台相关管理制度,督促各卫生院严格按规定使用急救医疗车辆;相关卫生院对药品进行了全面清查,将所有过期药品封存并销毁处理;另补记资产74.49万元,报废资产9.7万元,调配使用资产32.35万元。三是医疗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问题。各卫生院将超标准收费金额16.26万元退回医保账户和患者个人。 (四)县属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专项审计调查方面。一是国企投资项目管控不到位问题。1家县属企业补充完善工程项目建设招投标程序,拟定投资流程制度,强化投资项目投后管理。二是企业资产管理基础薄弱问题。3家县属企业采取冲销虚增资产、补记资产方式加以规范;2家县属企业通过划转、有偿收回、配套预留地等方式盘活闲置资产。三是部分投资项目存在潜在风险问题。1家县属企业成立投融资决策委员会,强化对投资项目的融资计划、可行性研究、债务风险、资金来源和偿债方案的论证,确保投融资项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四是产业基金项目管理不规范问题。1家县属企业督促被投资方办理股权登记;对基金投资项目通过下催收函、法律诉讼等方式收回。 五、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一)工程造价管理方面。8个项目多计工程结算价款2838.53万元问题。7个建设单位已据实调整工程结算价款2645.45万元,1个建设单位正协调追回多计工程价款。 (二)项目建设程序方面。2个项目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手续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即开工建设问题;4个项目施工图设计未经审查问题;1个项目未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即开工建设问题。建设单位已完善规章制度,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规范项目运作,切实履行项目的环评、规划、施工许可、质量监督等建设程序,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推进工程规范建设。 (三)招标投标和合同管理方面。2个项目先施工后招标问题;1个项目招标投标阶段未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交易问题;1个项目评标委员会未按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进行评审、合同签订不规范问题;1个项目部分设计及材料应招标未招标、未采用公布的评分标准编制竞争性磋商文件问题。建设单位已完善规章制度,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等相关规定,做到应招标必招标,先招标后再施工,严格规范签订施工合同。同时强化招标过程监督,确保公开招标项目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交易,严格规范评标过程,督促评标委员会切实履行职责,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评标。 (四)项目建设管理方面。4个项目变更程序不规范问题;2个项目擅自更换工程现场主要管理人员问题;1个项目未严格按工程设计图纸进行施工、监理单位未按规定实施工程质量监理问题。建设单位严格合同条款的制定,明确各方责任,完善规章制度,今后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重视工程质量,规范现场签证及变更程序和内容,严格按照建设程序、建设内容组织施工。 六、未整改到位问题原因及下一步措施 从整改情况看,审计查出的问题绝大部分已经整改。由于体制机制、程序履行等方面的原因,少数问题正在持续推进整改,主要有3种情况:一是需要上级协调推进才能解决。如人口健康信息化平台升级、模块完善需等待市级平台先行完善。二是研究出台新制度、新政策需履行一定程序。如县级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已完成征求意见,需进行规范性审查,待会议研究后印发。三是涉及面宽、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一步到位。如国有企业闲置资产盘活问题,需理顺产权、清产核资后办理调整手续。对上述问题,有关被审计单位能够落实审计整改主体责任,已分类制定了整改计划,加大措施继续推进,抓紧落实整改;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整改协同,对需共同研究推进整改的问题,将加强统筹协调、合力推动整改;审计机关将加强与巡察、政府督查等协作配合,持续跟踪督促检查,健全完善整改工作机制,加快推动后续审计整改工作。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