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履职依据 机构职能 领导信息 规划计划- 财政信息
- 旅游
-
行政执法公示
-
养老服务
-
优化营商环境
-
社会救助
-
财政资金直达基层
-
教育专题
-
医疗卫生
-
社会保险
-
稳岗就业
-
食品药品监管
- 脱贫攻坚
-
环境保护
- 公共资源配置
- 国资国企
-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 社会信用体系
- 优化服务
-
应急管理
- 涉农补贴
- 乡村振兴
-
公共文化体育
- 审计公开
- 市场监管
-
政府公报
- 2025年第三期
- 2025年第二期
- 2025年第一期
- 2024年第四期
- 2024年第三期
- 2024年第二期
- 2024年第一期
- 2023年第四期
- 2023年第三期
- 2023年第二期
- 2023年第一期
- 2022年第四期
- 2022年第三期
- 2022年第二期
- 2022年第一期
- 2021年第四期
- 2021年第三期
- 2021年第二期
- 2021年第一期
- 2020年第一期
- 2020年第二期
- 2020年第三期
- 2020年第四期
- 2019年第一期
- 2019年第二期
- 2019年第三期
- 2019年第四期
- 2018年第四期
- 2018年第三期
- 2018年第二期
- 2018年第一期
- 2017年第四期
- 2017年第三期
- 2017年第二期
- 2017年第一期
- 2016年政府公报
-
主动公开基本目录
-
工作机构
-
组织领导
-
业务培训
-
工作推进
-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
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
费县第二实验小学2024-2025学年教学工作计划 | ||||||||||||||||||||||||
2025-05-27 作者: 点击数: | ||||||||||||||||||||||||
|
||||||||||||||||||||||||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为核心,结合县教体局工作思路,优化课程体系,强化教学管理,着力提升教学质量与师生综合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筑牢根基,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稳步向前。 二、工作目标 1. 教学质量提升: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加强课堂管理,促进各年级各学科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实现学生学业成绩持续增长。 2. 课程体系完善:立足学校实际,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增强课程的系统性与连贯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3. 教学改革深化: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推广优秀教学经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 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多元化培训与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教育教学研究水平,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5. 学生素养培育:依托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与实践项目,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与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工作措施 (一)强化教师专业发展 1. 师德师风建设:组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师德相关理论,深刻理解教师职业内涵,坚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准则,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关心爱护学生,规范言行举止,树立良好教师形象。 2. 理论学习与反思:推动教师开展常态化理论学习,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在学习与反思中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3. 多元培训交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方式,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业务培训与观摩活动。促进全校教师吸收、消化新教改信息与教育理论,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4. 常态教研活动:每学期初开展教研组长报告会与教材通研活动,将教师先行课纳入常态管理,先行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充分发挥集体备课优势。 5. 教学竞赛活动:组织开展教师论文评选、作业设计评选以及语、数、英、科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学科基本功技能大赛,激发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研究的积极性,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二)优化常规教学管理 1. 教学过程把控:制定详细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与任务,加强对计划、课表编排、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检测等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确保教学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2. 课堂教学改革: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学与学习方式,倡导“备课要实、上课要活、师生要亲、反思要深”理念,鼓励教师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及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3. 作业管理优化:严格执行作业管理要求,控制作业总量,优化作业质量,布置具有针对性与梯度性的作业。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做好二次批改与学生订正指导工作,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 4. 校本教研实效: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内容涵盖读书论坛、外出学习汇报、集体备课等,鼓励教师围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问题”研讨,促进教师互学共进。 5. 教学常规检查:实行教学常规月检制度,由教研组长对教师作业、教案、计划、反思、听课记录等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整改,推动教学常规管理常态化。 6. 推门听课制度:校领导与教研组长不定期开展推门听课,全面了解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及德育、安全、环保教育等情况,及时给予指导,促进教师改进教学。 (三)加强学生习惯培养 1. 学习习惯培育:全体教师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通过教育引导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课堂教学效率。 2. 思维能力培养:各学科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思维引导活动,培养学生认知、实践与主动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素养。 (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1. 科技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科学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评选活动,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与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科技素养。 2. 学科素养提升:全面开展“数学讲题小达人”活动,锻炼学生思维、表达与解决问题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3. 大阅读工程推进:开展“语文、数学、英语、生活、自然”全方位大阅读活动,以班级图书漂流形式组织学生同读一本书,每学期举办读书汇报演出、讲故事、读书征文等展示活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升文化素养。 4. 社团活动开展:依托课后服务广泛开展社团活动,涵盖书法、绘画、舞蹈、科技等多个领域,规范社团管理,定期开展活动,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四、工作安排 1. 第一阶段(9月):完成教学计划制定与课程调整工作,启动新学期教学工作,开展教研组长报告会、教材通研及先行课活动。 2. 第二阶段(10月-11月):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开展教学常规展示、推门听课及学科素养活动。 3. 第三阶段(12月-次年1月):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开展教学展示活动,展示学生学习成果与社团活动成效。 4. 第四阶段(次年2月-3月):制定下一学期教学计划,开展教师培训与课程建设工作,启动新一轮校本教研活动。 5. 第五阶段(次年4月-5月):组织教师论文评选、作业设计评选、学科基本功大赛及各类教学活动与比赛。 6. 第六阶段(次年6月):进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整理归档教学活动资料,总结教学工作成效,为下学期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五、预期成果 1. 各年级各学科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学生学业成绩稳步增长,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明显增强。 2. 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课程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与连贯性进一步增强,更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3. 教师教学能力与教育教学研究水平显著提高,创新教学模式与优秀教学经验得到广泛应用,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明显提升。 4.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5. 学生良好学习与行为习惯基本养成,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在科技、艺术、学科竞赛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实现全面发展。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