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履职依据 机构职能 领导信息 规划计划- 财政信息
- 旅游
-
行政执法公示
-
养老服务
-
优化营商环境
-
社会救助
-
财政资金直达基层
-
教育专题
-
医疗卫生
-
社会保险
-
稳岗就业
-
食品药品监管
- 脱贫攻坚
-
环境保护
- 公共资源配置
- 国资国企
-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 社会信用体系
- 优化服务
-
应急管理
- 涉农补贴
- 乡村振兴
-
公共文化体育
- 审计公开
- 市场监管
-
政府公报
- 2025年第三期
- 2025年第二期
- 2025年第一期
- 2024年第四期
- 2024年第三期
- 2024年第二期
- 2024年第一期
- 2023年第四期
- 2023年第三期
- 2023年第二期
- 2023年第一期
- 2022年第四期
- 2022年第三期
- 2022年第二期
- 2022年第一期
- 2021年第四期
- 2021年第三期
- 2021年第二期
- 2021年第一期
- 2020年第一期
- 2020年第二期
- 2020年第三期
- 2020年第四期
- 2019年第一期
- 2019年第二期
- 2019年第三期
- 2019年第四期
- 2018年第四期
- 2018年第三期
- 2018年第二期
- 2018年第一期
- 2017年第四期
- 2017年第三期
- 2017年第二期
- 2017年第一期
- 2016年政府公报
-
主动公开基本目录
-
工作机构
-
组织领导
-
业务培训
-
工作推进
-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
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
临沂市工程学校2025-2026学年教学计划 | ||||||||||||||||||||||||
2025-05-26 作者: 点击数: | ||||||||||||||||||||||||
|
||||||||||||||||||||||||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聚焦 “提质培优、增值赋能” 目标,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制定本学年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撑,以专业群建设为载体,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 “岗课赛证” 融合育人模式,构建 “升学有通道、就业有优势、发展有潜力” 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核心目标 党建与思政育人:实现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1-2个校级思政示范课程,培育 “课程思政” 优秀教学案例5-8个。 教师队伍建设:新增 “双师型” 教师15人,培养市级以上教学能手3-5人,建成2个校级名师工作室,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省级获奖率提升20%。 专业与课程建设:重点建设2个市级高水平专业群,开发活页式教材3-5部,立项市级以上教研课题5-7项,培育市级教学成果2-3项。 人才培养模式:职教高考本科上线率提升至8%,“三二连读” 转段通过率保持95%以上,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企业满意度达92%以上。 技能竞赛与创新:在国家、省、市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总数突破40项,其中国赛获奖1-2项,培育 “齐鲁工匠后备人才”10-15人。 三、重点工作与实施路径 (一)强化党建引领,构建 “大思政” 育人格局 党建与业务融合:实施 “党建+教学” 工程,各专业部成立党员教学攻关小组,围绕课程思政、技能竞赛等开展专项攻坚,每学期组织 “党员示范课” 不少于10节。 思政教育创新: 开发《沂蒙精神融入中职德育》校本课程,建设 “行走的思政课堂”,组织学生赴红色教育基地研学实践2次/学年。 开展 “工匠进校园” 活动,邀请行业专家、劳动模范举办专题讲座4-6场,强化职业精神与劳动教育。 (二)深化 “三教” 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队伍提质工程: “双师型” 教师培养:实施 “青蓝结对2.0” 计划,师徒结对覆盖率达100%,选派30名骨干教师赴企业实践(累计时长≥2个月/人),组织15名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 名师工作室引领:依托现有省级名师工作室,开展 “五个一” 活动(带1个团队、研1项课题、培1批骨干、建1门金课、育1批成果),辐射带动3个以上专业教学改革。 课程与教材建设: 推行 “岗课赛证” 融合课程改革,在机电、计算机等专业试点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衔接课程,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 联合行业企业开发《工业机器人应用》《电商直播实务》等活页式教材,配套建设数字化资源(微课、虚拟仿真资源等),建成校级精品资源库2个。 教学方法创新: 全面推广项目式、情景式、混合式教学,每个专业部打造2-3门 “金课”,课堂信息化教学覆盖率达100%。 举办校级教学能力大赛,遴选优秀作品参加省赛,建立 “参赛 — 研磨 — 推广” 机制,将竞赛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 (三)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学生发展通道 职教高考精准培育: 组建高考班专职教学团队,制定 “文化素质+职业技能” 分层教学方案,针对性开展语数英及专业理论强化训练,每月组织模拟考试并动态调整教学策略。 对接省内高职院校,开展 “职教高考冲刺营” 活动,邀请高校教师举办升学指导讲座3-4场。 “三二连读” 深度衔接: 与合作高职院校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统一课程标准与考核标准,每学期开展联合教研2次,确保转段考核核心课程通过率≥98%。 就业创业能力提升: 实施 “就业质量提升计划”,建立 “企业导师库”,为毕业生提供职业规划、面试技巧等个性化指导,举办校园招聘会2场,重点推荐至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就业。 依托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开展 “互联网+”“挑战杯” 等赛事培训,培育学生创业项目3-5个。 (四)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实训基地升级: 新建/扩建 “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数字商贸产教融合基地”,引入企业先进设备与管理标准,打造集教学、实训、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实训平台。 推动 “引企入校”,与5家以上龙头企业共建 “校中厂”,开展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 “企业课程嵌入” 教学模式(占比≥30%)。 技能竞赛与拔尖人才培养: 完善 “校 — 市 — 省 — 国” 四级竞赛体系,制定《技能拔尖人才选拔标准》,组建20个竞赛集训队,实行 “导师制+个性化训练”,保障训练时长≥8小时/周。 设立技能竞赛专项奖励基金,对获奖学生与指导教师给予表彰激励,年度竞赛获奖总数较上一年度增长10%。 (五)提升信息化水平,赋能教学创新 智慧校园建设: 升级教学管理平台,实现课程资源、教学评价、实习管理等全流程数字化,教师网络空间应用覆盖率达100%。 建设 “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开发机电一体化、旅游服务等专业虚拟实训项目10-15个,满足 “理虚实” 一体化教学需求。 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 开展 “数字技术+教学” 专项培训,组织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赛前集训4次,评选校级 “信息化教学标兵”10人。 四、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统筹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制度保障:修订《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等制度。 经费保障:设立教学改革专项经费,年度投入不低于学校经费预算的8%,重点支持教材开发、教师培训、设备升级等项目。 五、实施与评估 进度安排:各部门需于2025年9月前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人与时间节点;年末组织综合评估。 成果总结:提炼 “三教改革” 典型案例,通过校园官网、公众号等渠道宣传推广,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模式。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