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安全制度
费县第一中学体育课安全管理制度
2025-05-26   作者: 点击数:  
 索 引 号  fxjyj/2022-000075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日期  2025-05-26
 文  号   发布机构  费县教体局  有效日期 
 信息类别   公开范围  全社会
 公开程序 

一、总则

为切实加强校园体育教学及活动的安全管理,确保学生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不发生伤害事故,特制订本制度。本制度适用于学校内所有体育课程教学、体育活动课、体育训练以及体育比赛等相关活动。

二、校园体育教学及活动的安全要求

(一)体育课教师安全要求

1.安全责任意识与知识储备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学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务必树立强烈的安全责任意识。不仅要熟练掌握体育运动相关的安全知识,还需定期参加安全培训,确保知识的更新与运用。同时,要具备扎实的事故处置能力,通过模拟演练等方式不断提升应急处理水平。

2.安全环节把控

对体育课上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各个环节,体育教师要有全面且深入的了解,与其他体育教师交流经验,共同探讨应对策略,明确重点关键环节的防范措施。

3.安全教育与动作指导

每节课前,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及其危害向学生进行详细且反复的强调说明。不仅要清晰讲解动作要领,还需现场示范标准动作,并落实到每个学生,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方式。同时,明确各项保护措施,如在进行体操项目时,告知学生如何正确进行同伴间的保护与帮助。

4.场地与器材检查

认真检查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是每节课的必备环节。在课前30分钟,教师需对场地的平整度、有无障碍物等进行细致查看;对器材的牢固完好度,如篮球架的稳定性、跳绳的破损情况等进行全面检查。针对沙坑,要确保其松散度适宜,无杂物堆积。填写详细的场地器材检查表,记录检查情况,如有问题及时报修,并在问题解决前禁止使用相关场地或器材。

5.学生健康状况了解

通过与班主任密切沟通以及和医务室校医合作,体育教师应全面了解授课班级每个学生的健康体能历史和现实状况。建立学生健康档案,记录学生的身体状况、过往病史等信息。在教学练习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例如,对于有心脏病史的学生,在耐力训练项目中给予适当的调整。

6.分组分项训练管理

当单独带班使用一个活动区域进行分组、分项训练考查时,教师应提前一天勘察各分组、分项的场地。确保场地之间互不干扰,设置明显的区域标识。划分好小组,明确小组负责人和安全员的职责,并在课前进行培训。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加强巡视,全面关注各小组的训练情况,尤其要对易发事故、危险性较大的场地上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与指导。每15分钟对各小组进行一次巡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和不安全行为。

7.合用操场授课协调

若几个体育教师带班同时合用一个操场授课,教师们应在课前一天进行沟通协调。明确各自的场地划分,详细了解彼此各场地区域授课项目内容。授课时,提前提醒学生切勿步入对方危险区域,如投掷区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相互照应,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进行安全提醒,避免意外发生。建立合用操场授课沟通群,方便教师们随时交流情况。

8.违纪学生处理

对于违反安全要求的学生,教师要进行及时行为约束。在上课时,可在教师可控制范围内要求学生进行安全训练或进行短暂的反省。如学生行为较为严重,可与班主任联系,交由班主任进行处理。对多次违纪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和教育。

(二)体育课学生安全要求

1.着装规范

体育课上,学生必须穿着适合运动的运动服和运动鞋。运动服应宽松舒适,不妨碍运动;运动鞋要有良好的支撑和防滑性能。严禁穿着牛仔裤、高跟鞋等不适合运动的服装和鞋子上课。

2.物品携带限制

为有效避免外伤事故的发生,学生在上体育课时不得佩带证章、胸卡、手表、钥匙、小刀、饰物等硬质物品,不得持、带与本课无关的任何物品。对于必须携带的物品,如手机等,若不立即使用,应放置在指定的安全区域,如教室的储物柜或操场边的专用存放箱内。

3.课堂纪律与行为规范

上课时学生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集中,严格服从教师的指挥。按照老师的要求,以正确的动作认真完成练习。上课、训练时,学生不得有任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言行。特别要禁止干扰他人训练的行为,严禁打闹、捣乱、恶作剧等易造成对他人伤害的行为。

4.器材使用规范

学生要以正确的方法使用体育器材、设备。未经教师批准,绝对不得私自使用器材、设备。在使用器材前,需认真听取教师讲解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例如,在使用单杠、双杠等器材时,要检查器材是否牢固,按照规定的动作顺序进行练习。

5.危险动作执行要求

对于难度较大或带有一定危险的动作,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保护下完成训练内容,不可擅自做主,自行练习。在进行此类动作前,教师要对保护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保护动作的规范和有效。学生要积极配合保护人员,按照要求做好自身的防护措施。

6.场地器材自查

学生上课时要养成自行检查运动场地、器材等是否符合上课要求的习惯。如发现场地有坑洼不平、器材有损坏等情况,应及时向老师提出。在问题未解决前,学生应自行避开危险区域或更换其他安全的场地、器材进行练习。鼓励学生发现安全隐患后及时报告。

7.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学生要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上课时,严格遵守教师的教学要求,不进行非教学要求的活动,更不准私自离开教学活动区。学习并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如在摔倒时如何正确地进行翻滚以减轻伤害。

8.考勤管理

教师要严格做好学生考勤工作,在每节课开始和结束时进行点名。若发现学生旷课或早退,及时与班主任沟通联系,查明原因。同时,对于请假的学生,要了解其请假原因,关注其身体状况。建立电子考勤系统,方便教师记录和查询学生考勤情况。

(三)体育活动课安全要求

1.教师责任与能力

体育活动课的辅导教师是体育活动课学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教师要树立牢固的安全责任意识,持续学习体育运动有关的安全知识,定期参加安全培训,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安全演练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和学生的事故处置能力。

2.活动规范

学生必须按规定的活动时间、活动内容领取器材,前往相应或指定的活动场(所)地进行活动。领取器材时,要检查器材是否完好,如有问题及时更换。在活动场地入口处设置明显的指示标识,提醒学生遵守活动规范。

3.小组活动组织

体育活动课应分成若干个锻炼小组,每组推选一名责任心强的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锻炼项目内容、要求在指定的区域内活动。组长要负责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活动,提醒成员注意安全,及时向教师报告异常情况。定期对组长进行培训,提高其组织和管理能力。

4.活动要求与规则遵守

学生应认真按照各项活动的要求进行活动,自觉遵守体育道德和各项体育运动规则。在进行球类比赛等活动时,尊重裁判的判罚,不得与裁判或其他学生发生冲突。开展体育道德和运动规则的专题教育,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5.活动前安全教育

在分散活动前,教师要先集中学生,详细做好活动安排。针对活动内容和场地情况,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告知学生不得前往有危险的场地活动,不得使用有危险的器材设备,不得做有危险的动作。每次活动前的安全教育时间不少于5分钟,确保学生牢记安全要点。

6.教师全程监管

活动课全过程教师必须在场,不得擅自离开。教师要加强巡视、检查、指导,重点关注事故易发项目组(班)或区域。每10分钟对各活动区域进行一次巡查,及时纠正学生的不安全行为,解决出现的问题。为教师配备便携式扩音器,方便在活动场地进行指挥和提醒。

7.活动结束管理

活动课结束时,教师应组织学生整队集合,清点人数,确保无学生遗漏。对活动情况进行讲评,总结优点和不足,同时再次检查安全情况。做到善始善终,使体育活动始终在老师有组织、有领导的情况下有序进行。建立活动课结束总结制度,教师将活动情况和安全问题记录在案,以便后续分析和改进。

8.违纪学生处理

对违反安全要求、纪律的学生,教师要进行及时的纪律处理和行为约束。在上活动课时,可在教师可控制范围内要求学生进行安全训练或进行反省。如问题较为严重,可联系班主任,交由班主任处理。但教师不得将学生逐出控制区之外或让其回班,确保学生的安全和教育的连续性。

(四)体育训练安全要求

1.教练员责任

体育教练员是体育训练学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持续学习和更新体育运动有关的安全知识,定期接受安全培训。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安全演练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和学生应对事故的能力。

2.训练要求执行

运动队训练须严格按照教练员的要求进行。学生要听从教练员的指挥,不得擅自更改训练计划和内容。教练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训练计划,确保训练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3.运动量与体能训练

要遵循运动规律,逐步加大运动量和体能训练要求。避免过度训练导致学生受伤或疲劳。在增加运动量和强度前,要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确保学生能够适应。定期对学生进行体能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调整训练计划。

4.纪律与行为规范

体育运动队学生除遵守有关运动规则外,必须严格遵守校规、校纪。如有违反,将按照学校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建立运动员纪律档案,对违反纪律的行为进行记录和处理。

5.节假日训练管理

节假日进行运动队训练,必须经学部同意后批准。坚决禁止私自组织学生训练。在获得批准后,要提前做好训练安排,包括场地、器材、人员等方面的准备,同时加强安全管理。

(五)体育比赛安全要求

1.赛前安全教育

参加比赛活动的领导和班主任要在赛前向师生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工作。通过召开安全教育会议、发放安全手册等方式,使大家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严格遵守安全规定。邀请专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讲座,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2.赛事组织与策划

成立专门的组委会,精心制订体育比赛实施意见。根据学生男女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科学合理地确定体育比赛项目,编排体育比赛程序册。在项目设置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条件和运动能力,避免设置过于危险或不适合学生年龄段的项目。

3.人员安排与责任落实

严密组织比赛,每个竞赛项目均应根据参赛人数的多少,合理安排体育老师和部分学生担任裁判员和服务员。明确裁判员和服务员的职责,如运动员检录、带队出入场、发令、计时、记成绩、记名次等,各项裁判纠察工作要责任到人,确保比赛的顺利进行和安全保障。对裁判员和服务员进行赛前培训,使其熟悉工作流程和安全要求。

4.场地与器材检查

各个项目竞赛在开始前,负责该项目的教师应认真仔细检查场地和所使用运动器材。确保场地平整、无障碍物,器材完好、符合安全标准。同时,教育或组织参赛同学做好赛前准备活动,增加安全系数。准备活动时间不少于15分钟,包括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

5.竞赛区域管理

各个竞赛区彼此间应保持一定的隔离区域,不相互交叉,并限定参赛运动员活动范围,不得擅自闯入其他项目竞赛区。设置明显的隔离标识和警示标志,安排专人负责维护竞赛区域的秩序。

6.观众管理

让学生按班、按年级入座观看比赛,未经教师许可,不得进入赛区。同时组织一定数量的学生干部担任体育比赛纠察,负责维持各区域竞赛秩序,做好参观区与竞赛区、竞赛区与竞赛区之间的隔离工作。对观众进行安全教育,提醒其遵守观赛秩序,不得向比赛场地投掷物品等。

7.医疗保障

体育比赛现场应设立救护站,备好充足的急救药品和器材。校医要全程坚守,随时待命。如有条件,备好校车,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将受伤人员送往医院进行救治,不得延误。与附近医院建立联系,确保在需要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医疗支持。

三、体育器材、设备的安全要求

(一)标准与规范

场地、器材设备要严格符合体育运动的安全标准要求。在采购器材设备时,选择具有质量认证和安全保障的产品。对新购置的器材设备,要进行严格的验收和测试,确保其安全性和适用性。

(二)定期检查与维护

体育器材管理员要对器材、设备进行定期检查,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器材的完整性、牢固性、磨损程度等。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器材,要及时报修、更换。建立器材设备检查维护档案,记录每次检查和维护的情况。

(三)教学器材领用登记

教学用器材必须课前领出,课后归还,并实行严格的登记制。教师在领用器材时,要检查器材的完好情况,如有问题及时更换。对于人为损坏、丢失器材的情况,要按照学校规定进行赔偿。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器材领用登记,方便查询和统计。

(四)课外活动器材借用管理

课外活动学生借器材必须进行登记,明确借用时间、归还时间和使用人,学生要按时借,准时还。在器材借用处设置提示牌,提醒学生遵守借用规定。

四、体育场地的安全要求

(一)卫生与安全标准

运动场地与设备必须符合卫生要求,以安全可靠、有利于体育锻炼为原则。器材和设备设施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适应,符合体育活动安全和体育卫生标准要求。制定详细的体育场地、器材和设备的管理维修制度,明确专人负责管理。定期对场地进行卫生检测,确保场地环境符合卫生标准。

(二)场地维护与管理

沙坑应经常翻松,保持松软状态,不得混有致伤性杂物,同时要确保排水畅通,避免积水。投掷项目的投掷区,必须与其他运动场地分开,并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球栏、单双杠等固定器械,应定期进行检查,确保无锈斑、发霉、松动、破损、断裂等情况。发现不牢固的地方应及时清理、调换或修理,或根据情况重新购置。建立场地维护计划,定期对场地和器材进行维护和保养。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