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葫芦雕刻彩绘技艺是费县特有一项葫芦制作技艺,最早以制作养蝈蝈容器为主,将扁圆的油葫芦采摘后,去皮晾干,放入锅内添水加适量儿茶,将葫芦煮成暗红色,然后使以雕刻,雕刻的内容以戏曲人物花鸟鱼虫山水为主,雕刻完成后在雕刻的凹线里填上各类颜色,又称葫芦染雕技艺。还有一种素葫芦雕刻技艺,直接将图案刻在素葫芦上,然后上色,这种叫素雕葫芦。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染刻养蝈蝈的小葫芦,雕刻各种大葫芦逐渐成为时尚,成为高档装饰品,成为一门融绘画雕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费县葫芦雕刻技艺至今已有近二百余年的历史,起源于清末道光年间蒙山一带,现在的薛庄镇通泰庄,该村丰氏家族经常来往于京津地区做金银花生意,看到小葫芦雕刻之后可以卖钱,想起当地家家户户有种瓢葫芦的习俗,于是拜师学艺,回家开始种葫芦刻葫芦,后来,当地人纷纷效仿,葫芦雕刻由此流传开来。此后,代代相传,并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演变成深受大众喜爱的葫芦雕刻彩绘艺术。
葫芦雕刻彩绘艺术在技法、色彩、构图、图案和表现主题上都体现了传统文化特色。葫芦雕刻技法主要借鉴了木雕篆刻竹雕的一些传统雕刻技法,主要有阳雕,阴雕,双勾勒等。在色彩上,或艳丽饱和,或古朴厚重,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图案多样,构图饱满,表现主题丰富多彩,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收藏价值。
费县葫芦雕刻彩绘艺术是具有浓厚沂蒙地区特色的民间艺术品。不仅葫芦有着吉祥的寓意,传统的有教义的图案还能同时启迪人们的心灵,教人向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葫芦雕刻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造型上色彩上不断丰富,创作内容上也有了很大改变。书法,现代绘画,综合材料等等一些特殊材料技法的运用,使葫芦创作达到新的高度,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受到广大葫芦爱好者的喜爱,被大家公认为沂蒙传统文化的标识。




